2015 年(64 屆)職場事工部 組織如下:
部長:曾昭瑞
部員:陳美玲、陳諭萱、李俊佑、林維貞、葉仰安、鄭信真、黃通顯、吳寬興、 熊長旺、符明勝、林瑞隆、賴弘專。
一、起源(1945~1970)
本中會的大專學生福音工作是與本宗總會的大專福音工作息息相關,如果不考慮同時代加入大專福音工作的其他兩個單位-YMCA 和校園團契,只以本宗的大專學生福音工作為主軸來描述的話。簡要的歷史發展如下:
1954 年,美南長老會正式在台北設立學生聯誼所「Friendship Corner」(學生中心的前身,該地約佔數百坪,乃如今之總會事務所,其後方之一幢雙拼式公寓及中華基督教長老會信友堂所在地)。
1958 年,台南神學院舉辦大專學生神學座談會(利用寒假)。 1959 年,總會舉辦大專學生夏令營,美南差會並在台北市設學生宿舍 Friendship Home。
1961 年,總會青年處之下成立大專學生輔導委員會,分做北、中、南三區每區都有詮衡委員若干名推行相關工作。此時的專任工作人員都是以外國宣教士為主在進行。 1963 年,北區大專學生輔導委員會由七星、台北、新竹三中會組成。(參照總會第 11 屆議事錄議案第 152 條的「北區大專學生輔導委員會報告」)。
1967 年,總會第 14 屆議事錄議案第 151 條「大專學生委員會報告」的工作報告,第 6 項記載「取消已往之三區制,由設有大專院校的中會設置中會大專學生輔導委員會推行工作。」同年,台北區大專事工由七星、台北中會共同推行(參照總會第 15 屆~1968.2.12~16日~議事錄議案第 107 條「大專學生輔導委員會報告」)。
【小結】 本會大專學生福音事工起源於 1967 年,此事工該年正式納入中會體制內進行,而且一開始即是以台北區為目標區,因此由七星、台北兩中會攜手合作至今。從尚未納入體制內的 Friendship Corner(1954)到成為兩中會的體制內的共同事工(1967),歷經 13 年。
二、演變(1970~1996)
1970~1980 年,本宗大專學生平常在校參加「校園福音團契」(簡稱校園團契),主日參加當地長老教會禮拜,投入教會服事行列,特別是出外求學者。同一時期後半段,長老教會 關懷台灣局勢,碰觸統治者最敏感的議題,招致監控,約談,甚至遭逮捕者眾。這段期間也招來其他基督教宗派的質疑和詆毀,這樣的情況到了接近 1980 年時,更為變本加厲。同樣的嫌隙也出現在長老教會大專學生所參加的校園團契當中。 1980~1996 年,全台各地的長老教會大專學生自組團契,後稱為「長老教會大專青年團契」,簡稱「長青團契」。雖然未必與 1970~1980 之間的政治情 勢有直接關聯,但卻是呈現出來的現象。此時期的後半段,在接近 1987 年解嚴之前,已有長青團契的聚會內容開始研討政治、社會、兩性⋯⋯議題,參加遊行 者亦大有人在,查經內容依然正常進行,但是學生們的滿足已不止於此。學生虐稱「走出教會,活出基督」的動盪時代。
北區大專事工的快速掘起要提到陳美惠牧師,大台北區的長青團契在她手中由個位數增加到 15 個之多(約在 1978~1986),雖然團契人數大小不一,但都 有活動力,也為後來的繼任者打下了一定的基礎。陳美惠牧師任內也促成了每年四月第四主日的「北區大專事工紀念主日」募款奉獻日。
1987~1996 年,是解嚴之後社會潛在力量的爆發期,本區大專學生工作面臨多元議題的挑戰,聖經和信仰必須能對社會議題提出回應的教導,所以聚會內容有 1/3~1/2 是社會 議題取向的設計,也著實培養出一批稍具批判力的學生,這樣的批判力如果沒有和個人委身參與在信仰和教制的深度成正本,定然會引發教牧人員對自己的子弟懷有「飼老鼠,咬布袋」的解讀。很不幸地,這情形似乎無法全然倖免,零星事件偶有聞之。
三、目前處境 北區大專學生的福音工作最大的致命傷在於專任工作人員的流動率高,原因是他們均從事第一線的工作(每人每週參加 4~5 個團契的大聚會和查經班),交通移動 範圍-很大,磨損很快,燃燒到盡就只好走人。第二個致命傷就是經費來源已經到達一個瓶頸,剩下畢業生團契的人力和財力極待開發,然而已經疲於奔命的專任工 作人員無心也無力再戀戰其他項目。50 禧年的當下,大專部開始畢業生的整建工程,希望能藉助他們的人力、物力、財力及心力,一起走向下一個 50 年。
【附註】:目前的長青團契計有 14 個:台大師大(台師)、淡江大學、文化大學、士林、甘豆門(藝術學院)、陽明醫學院、實踐大學、海洋大學、輔仁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世新大學、台北大學、政治大學、馬偕護校(和校牧一同帶領)。
2010 年(59 屆)大專部組織如下:
部長:曾昭瑞
部員:林曉玲、林憲懋、戴約信、陳昭華、葉大華、 吳銘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