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文章

 

教牧諮商和關顧的歷史
         教牧諮商有豐富的聖經背景,就像我們前面所討論的。今天部份的教牧諮商還是最近歷史的發展。在這個單元,我們將討論教牧諮商的聖地美國的教牧諮商歷史、基本的趨勢、和一些主要的影響人物。我們將根據文獻來分析從1900到現在的發展。瞭解那些歷史的根源和主要關心的議題對將成為一個教牧諮商師有很大的幫助。
 
1900年以前的教牧諮商
1900年以前的傳道人和牧師對於保留教義和聖經的解釋有很大的重視,大部份的諮商都是在教會裡面施行,當時還沒有所謂的基督徒諮商的專業存在。今天基督徒諮商(聖經諮商)的許多議題都放在應用神學的倫理標題裡面。
牧養特別是針對照顧他人,因此教牧關顧很自然也是聖經所教導牧師的職責,它強調是個人一對一的關懷。這種認知是1900年以前教會對諮商的瞭解。到了1900年對個人的需要重視有了很大的改變,整個世界變得個人化,強調個人的權力和需要。家庭和社區的變動和隔離越加的嚴重,這種現象也影響了教會,人們需要的複雜度和改變也與日遽增。
 
現代教牧諮商和臨床牧關教育的來臨
    新世紀的開始,有關傳道人的教育逐漸受到大家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傳道人需要有更多的教育和訓練,他們已經無法滿足信徒的需求。主要是由於工業化社會所帶來的改變,傳道人也需要跟著改變。信徒帶到教會的問題爺越來越複雜,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衝擊,讓大家覺察到悲劇和哀傷議題的嚴重性。
    一般的專業人員需要更多的教育,醫學院和法學院調整它們的課程來滿足社會的要求,最低的要求已經不符合當時的需要,要有更多的教育。在這種趨勢之下信吐也開始期待他們的傳道人有更踱的教育訓練。
    有一些人參與設定教牧的訓練,今天把它叫做基督徒諮商。那些人和他們的貢獻簡述如下:
    首先要提到的是George Albert Coe,紐約協和神學院的宗教教育教授,在1909年他對心理學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心理學在當時還是一們相當新的領域。Coe強調傳道人需要特別致意個人的興趣和偏好,他認為基督教教育地目標是鼓勵「年輕人要成長直到成為成熟的人和現身給上帝,同事獲得自我實現的快樂生活」(Holifield, p. 225)。他通過回映其他學術領域的發展來說明人類面臨的狀況。
             另外一個重要的聲音是Gaines Dobbins。在1920年代他南方浸信會神學院(Louisville, Kentucky)宗教教育和教會效能的教授,他相信結合科學(心理學)和神學對教會事工是有幫助的的主要研究興趣是人格心理學。
    Richard Cabot,出身豪門,在1920年代是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教授,他的興趣是在醫療社會工作,他特別強調醫療社會工作者需要學習心理學。他也經常與神學家和牧師對話,他認為所提出的訓練課程也是傳道人的必修預備課程。
    在1925年,Cabot發表了一篇文章叫做「神學教育課程臨床年請願書」(Plea for a Clinical Year in the Course of Theological Study)。這篇文章呼籲傳道人接受現代諮商和關顧技巧的訓練,特別是在醫院的情境中受訓。他對波士頓和紐約地區的傳道教育者影響甚巨。這篇文章的發表也被認為是院牧訓練(臨床牧關教育)的開始以及現代教牧諮商基本課程。
    當Cabot宣佈這篇歷史性教牧訓練的文章時,Anton Boisen是新英格蘭的牧師。在Cabot的協助下,Boisen開始在Worcester State Hospital開辦教牧訓練的課程。在1930年Boisen和Cabot協助創辦了「神學生臨床教育協議會」(Council for the Clinical Training of Theological Students),這個團體是其他較正式之教牧諮商和關顧組織/機構的前身(如醫院和諮商中心)。
   另外一為教牧諮商運動的功臣是RussellDicks,他在1920年代是麻省綜合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的新教院牧,他為傳道人發展了密集訓練課程,他的訓練課程也是受到Richard Cabot的支助,在1956年他們兩人一起出版了牧養病患的藝術(The Art of Ministering to Sick),這本書綜合了先前所發展出來的概念。他們整合了當時最有名的諮商方法,如聆聽和自我實現。他們的訓練課程和名氣一直在傳遞傳道人需要特別、正式的諮商訓練來改善牧者的能力。
 
1930年代的教牧諮商
    除了教牧訊量的發展之外,其他的發展也讓教牧諮商越來越受大家的歡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欣起了一股的心理學風潮。在歐洲盛行的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和阿德勒(Alfred Adler)也開始影響到了美國,特別是在教育的領域,心理學對問題的處理方法被認為是戰後壓力的解決方法。
    戰後的一大壓力是從藍領階級的經濟轉移到白領階級的經濟,工廠是主要的經濟體系。然而支持性的秘書、管理人員、和教育系統的需求也帶來了許多的問題,社會和家庭的壓力爺越來越大,人們開始質疑傳統的價值觀,教會有越多的壓力要回應人們的需要。
    隨著戰後的時代改變,新的管理方法和科技突飛猛進,對所遇到的問題需要更有系統、有組織的知識,過去依靠蠻力和肌肉地方法受到了嚴重的挑戰。牧者對問題的因應需要更多的知識和智慧,就像在事業和經濟體系的問題處理方式。教會越來越像事業一樣,從平信徒的觀點諮商的事工要跟以前不同,諮商需要更實際、更有效率。
    仍然有一種壓力挑戰傳統的想法,那就是社會革命時代。傳統的教職被認為沒有效率,專業化才是最重要的。傳道人被認為是一種家庭醫生在諮商專業上應當有專長,如果他要與世界的改革同步,就必須要快速的改變。
    1900-1930這段期間對傳道人有很大的挑戰,在這段期間牧者要有特別的準備和訓練來照顧信徒和受傷的社會,這個時段是教牧諮商與關運動的溫床。
 
教牧諮商的使命:1930-1960的教牧諮商
 
    在這一段我們要來看1930年後的30年教牧諮商之趨勢,我們要回顧一些重要的影響,後半部會對這些趨勢和影像做一些評論,有些對教牧諮商很有價值,另有一些則出現了重大轉變。
 
1930年後的趨勢:界定新事工
    Richard Cabot和Russell Dick持續影響當時教牧關顧和教牧諮商訓練領域的成長,他們認為倫理和個人的意志是很重要的,教牧的訓練應當是要能夠促進自然的道德發展。他們同樣強調聆聽是重要的技巧,對他們來講,提供鼓勵和自然人類潛能的發展也同樣的重要。
    另外,Anton Boisen的影響也持續的發燒,特別是在紐約。他相信科學地方法應當使用在宗教的訓練的學習,在他的書內在世界的探索(Exploration of the Inner World),他說情緒的崩潰是與上帝關係的混亂,它可以導致個體人格的整合或是完全的錯亂。受他影響的人,強調教牧關顧要採取心理學和心理分析的方法。
    當Rollo May出版諮商的藝術(The Art of Counseling)的時候,他還是一位年輕的牧師,這本書是根據佛洛依德、阿德勒、榮格、和康科爾(Kunkel)的理論。同一年他又出版了另一本書創造性生活的泉源(The Springs of Creative Living),May在維也納追隨在阿德勒門下以及在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受訓,雖然他後後來主要的工作是治療師,他早期的聽眾和影響的範圍是牧者們。他的著作幫助進一步把心理治療直接帶入教牧諮商和教牧關顧的主流。
 
1940-1960的形成階段:裝備牧者成為諮商師
    把心理學融入教牧諮商在1940-1960的時段仍然持續的強調,這個趨勢是牧者在醫院和諮商機構機受特殊的臨床訓練。在此期間的趨勢的訓練焦點是直接從文獻和神學院來訓練地方教會的傳道人。
    Seward Hiltner是這個時期最具影響力的人,Hiltner是長老會的牧師,是芝加哥大學的教授,他對社會和文化人類學特別有興趣,他將他的興趣把教牧諮商接合起來。他最有影響力的書是1949年出版的教牧諮商(Pastoral Counseling),他強調牧者的關注、態度和意念的重要性,病認為是影響諮商結果的主要關鍵,
    Carroll Wise當時是芝加哥西北大學附屬之衛理公會加略特聖經學院(Methodist Garrett Bible Institute)的教牧心理學教授。他在1951年寫了一本深具影響力的書教牧諮商:它地理論和實務(Pastoral Counseling: Its Theory and Practice),他根據Carl Rogers的方法,強調人格、動力心理學和諮商的神學。
    Paul E. Johnson是波士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是Rogers方法的提倡者,對於Rogers的理念推廣不遺餘力。在他1953年的書教牧關顧心理學(Psychology of Pastoral Care),他把Rogerian的方法論轉移到教牧的情境。
    Erich Fromm也是在這個時段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他對Hiltner有很大的影響,他是德國的難民,原本導法蘭克弗大學(Uniersity of Frankfurt)社會研究院的主持者,他的主要貢獻是結合社會學和心理學,他的著作涵蓋自我實現和沒安全感之間的衝擊。
    在這個時期,自我實現是影響教牧諮商的主要概念,Fromm反對權威式的結構,他認為順從更高、權威的力量限制人的自我實現。他最有名的書是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他認為人需要有自己的尊嚴,強調肯定別人就是保存自己。這種諮商的方法強調人際的關係,主要是為了自我實現。
    在這個階段,Carl Rogers對教牧諮商有很大的影響,他曾經就讀紐約協和神學院,而後轉學到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和心理學,他發展了先是非直接、案主中心、到個人中心治療。他在這個時期最傑出的著作是1951年的案主中心治療(Client-Centered Therapy)。他先後在Ohio State Universi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當教授。雖然他後來感到要把理論融入實際、臨床的場合有些力不從心,但是他的方法卻讓他名氣十足。他地方法容易教導,對傳統的基督教想法很有吸引力。
 
早期基督徒諮商的評價
    早期基督徒諮商的評價是很重要的,有些現代教牧諮商的遺產是值得推薦的,有些則需要進一步的商榷。
    首先要注意的是教會的角色,有許多現代教牧諮商努力尋求在教牧事工上有專精,這個趨勢有時移除了地方教會一向對宣教的重視。有時候,地方教會的角色甚至因而萎縮,或顯示訓練和諮商的不足。教牧諮商,即使是在臨床或從事個別的諮商,必須保持以地方教會為優先。
    宣教事工的角色在現代教牧諮商的歷史經常沒有清楚的界定,過度強調心理學的重要性可能會降低甚或模糊宣教的概念。宣教是建立在情緒嗎?它是建立在自我實現嗎?當宣教時機來時候,諮商師簪麼知道?宣教的優先權需要保持在諮商之上。
    回顧當前教牧諮商的歷史,雖然心理學的洞察幫助我們對人類行為的瞭解有很大地幫助,但是有些層面如醫學和生理現象都需要專門的知識。當然也從腦部功能和人類社會議題的研究獲得不少的幫助,但是這種統合也可能模糊了教牧和教牧諮商的分際。科學的影響可能對宣教事工產生沒有期待的結果,如禱告和聖經研究的潰爛和忽略。
    在評量現代教牧諮商的本質、身分、和發展的同時,McMahan (1995)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問題我們需要加以考量。我們怎麼知道哪個技巧或理論是基督教或非基督教思想?我們怎麼知道什麼樣的道德決定是合乎聖經?基督徒諮商師以什麼標準來評量成功?
    上帝必須是教牧諮商評量和發展歷程的中心,祂是教牧諮商存在地理由。
 
恢復牧者的功能:1960-現在的教牧諮商
   
    下面這段我們將摘要1961-現在教牧諮商的趨勢和影響,許多個人和觀念塑造了這個階段的教牧諮商之發展,在這階段教牧諮商有明顯的改變,然而整合心理學和教牧方法仍然是這個階段的趨勢。同時,對神學的關懷有極大的興趣,也更重視教牧的工作。
 
持續探索不同的方法
    在教牧諮商的領域裡,佛洛依德學派和新佛洛依德學派仍然持續它們的影響。佛洛依德學派的方法強調內在的衝突,新佛洛依德學派的方法則使用一些不同的內在衝突,如理性和靈性的掙扎。它們與傳統的教牧諮商是在於解決方法,許多佛洛依德和新佛洛依德的方法並不幫助案主復原,洞察是它們諮商的唯一目標。比較上來講,教牧諮商在過去強調恢復在基督理是可以得到解決的。
    這個時期對行為方法特別重視,這個方法強調此時此刻和教導新的行為,訓練被視為是重要的一環。回顧過去不是首要的選擇,我們所要考量的是目前在做什麼最重要。如果一個人能夠改變他的行為,他就能改變自己。純粹的行為方法通常否認傳統教牧對內心之想法的重視。
    1960-1970年代對自我實現變得非常流行,自我實現的重視是來自於自我實現運動。它地目標是容許一個人解決自己的問題,強調在諮商的過程中提供愛和信任的環境,以促進案主的能力做有效的改變。這種重方法有時依賴人類的潛能甚與純統教牧事工所瞭解之上帝的工作。
    在這段時期,溝通分析是另一個普遍流行的方法,它是一種新佛洛依德學派,強調個人內心的衝突,這種方法教導每一個人裡面有三種力量(狀態)互相拉扯:父母、成人、小孩。這種方法主要是要讓個體更像成人的狀態,它與傳統的教牧觀念重組靈性的衝突和不強調看不見靈性真實的世界。
    這個時期對小團體也產生極大的興趣,自我實現是這個運動的基礎,人類的潛能在團體裡面得到實現。它認為徂非在關係的情境裡,人無法做有效的改變,一方面這種方法符合許多長久以來教牧所關懷的,在另一方面卻又降低個體在神面前的重要性。
    另一個最新的趨勢是家庭諮商或家族治療,是依據包文(Murray Bowen)和其他相關的系統理論。包文使用來自植物的生物概念於他的臨床精神分裂病患的家庭,他的觀察和治療方法蔚然成為現在家庭治療風潮。包文和其他家庭系統地理念強調家庭的重要性,家庭事工一向就是教牧所關心的議題。無論如何,家庭系統功能的強調並無法涵蓋所有影響社會和靈性動力的層面。
 
神學情境的獨特性
    自從1950年代開始有一種趨勢批判教牧諮商過度使用心理學,認為教牧諮商失去了神學的獨特性。David Roberts在1950年出版了一本書心理治療和基督教人(Psychotherapy and a Christian View of Man),強調神學和心理治療的整合,他認為心理治療無法真正的瞭解個體,除非以基督教觀點的架構,他強調可以融合心理學和教牧功能,同時又保持教牧諮商的神學獨特性。這也是筆者神學說是論文的研究The View of Man in the Thoughts of Reinhold Niebuhr and Viktor E. Frankl(1972)。
    此外,Albert Outler更進一步在1954年寫了心理治療與基督教信息(Psychotherapy and Christian Message)。他認為教牧不只要保持神學獨特性,更要對心理學之所批判,他強調神學方法對說明信仰的問題比較充足,他覺得雖然心理學的方法對教牧諮商有所幫助,但是他們基本的核心任務是神學的。當使用心理學的時候,牧者需要以神學的批判來導引心理學。
 
先驅者立場的轉變
    在1960-1970年代,有些早期1930-1950年代教牧諮商的先驅開始回應對澄清神學的需求。其中之一是Howard Clinebell,衛理公會克萊爾蒙神學院(Claremont School of Theology)的教授。在1965年教導Carl Rogers的「案主中心治療」掌控教牧諮商文獻已經太久了,他強調需要有教牧的獨特性。Seward Hiltner在1965年也改變了他的立場,他建議教牧諮商需要更重視倫理的議題,認為要達到自我實現的歷程實在太緩慢了。
Carroll Wise也調整了他的立場,他也呼籲在教牧諮商的時候須更主動的提出倫理的議題。他相信使用教牧諮商可以引出福音而強化個體的生命。Wayne Oates是另一個教牧諮商的先驅,他掀開了教牧諮商之神學獨特性的序曲,他在1960年代早期評論教牧諮商自成為一種專業,而失去了主流教牧事工的認同。
 
神學方法的新趨勢
    在這段時期有人鼓吹教牧方法的獨特性,其中包括Thomas Oden,他主張保持傳統的、典型的教牧關顧和教牧諮商模式。依據教會歷史的遺產,Oden認為教牧諮商其實早就存在於歷史資源裡面。在他1989年的書教牧諮詢(Pastoral Counsel)舉證教牧諮商早在教會歷史和歷史神學就已經是教牧宣教的一部份,他不只是檢視教牧諮商之神學和歷史的根源,而且主張「典型教牧傳統」是奠基在教會教牧諮商的根基上。
    另外有Jay Adams,衛斯敏思特神學院(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的教授,他根據福音派神學主張聖靈諮商,強調罪才是問題的核心,教牧諮商主要是對付罪,罪在個體的生命中是主要的議題,教牧諮商的任務是引導個體面對自己的罪。由於他反對心理學的原則,追隨他的人也就逐漸離他而去。
    1980年代有兩本書強調諮商中聖靈的角色,它們是教牧諮商中的聖靈(The Holily Spirit in Counseling, Vols. 1 and 2)。它是由不同的作者匯集而成,討論都集中在聖靈的工作,然而,大部份的文章都強調使用不同的諮商和心理治療的方法,它們認為諮商的過程都是聖靈的引導。這些著作代表了對聖靈在諮商的重要角色,但是它們還是在尋求自己地理論和方法---不一定是借用別人的理論---上帝是諮商和治療的中心和資源。
 
新近趨勢的摘要
    自從1960年代以來,雖然強調神學的獨特性,但是基本上還是持續著心理學和教牧事工的整合,教會、宣教、使用聖經、上帝的工作的議題還是沒有答案,在教牧諮商領域中的獨特性和教牧認同仍然是在形成的階段,基於神學理念的不同,雖然有人認為教牧諮商者需要是神職人員,但是越來越多的人確認為從事結合心理學和神學於諮商工作的基督徒(萬民皆祭司)都是教牧諮商,這也是目前衛理神學研究院所採取的立場。
 
美國臨床牧關教育現況
自從臨床牧關教育在1925年開始,就是一種不僅僅是在教室裡的神學教育模式,它同時也在臨床的場所接受教育。CPE的課程在許多不同的場所:有醫院和健康中心包括大學、小孩和退伍軍人的機構;在安寧照顧機構;在精神和社區照顧機構;在養老院和復建中心;在教會。CPE的教科書包括深度的「活人文獻」(the living human documents),所謂「活人文獻」,意思是包括接受照顧的人和學員自我(照顧的提供者)的研究。通過施行宣教和督導及同儕的回映,CPE在經驗中學習。
臨床牧關教育協會目前有2,600名會員,350認證CPE中心,以及大約600名認證的督導。臨床牧關教育協會合作的神學院有113所,並有23種信仰團體和機構,它們尋求卓越的神學教育。
自從臨床牧關教育協會(結合了四個CPE組織---神學生臨床訓練協議會、教牧關顧協會、路得會諮詢委員會、和美南浸信會臨床牧關教育協會)在1967年成立之後,已經有65,000人分別來自美國和其他的國家接受CPE訓練,共完成了150,000單元,大約每年完成了7,000單元CPE。CPE學原來字許多不同的種族和文化團體,也包括許多不同的信仰傳統---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回教、希臘正教、美國原住民宗教、和佛教等。
台灣的臨床牧關教育方面,在1970年代早期分別有在美國留學的戴俊男牧師、彰化基督教醫院石賢智牧師、和馬偕醫院林保祥牧師先後也到美國接受CPE訓練,其中戴牧師更在美國完成督導級訓練,石牧師和林牧師回國後分別在彰化基督教醫院和馬偕紀念醫院開辦CPE。目前在台灣的CPE訓練中心有馬偕紀念醫院(本院和竹圍分院)、耕莘(天主教)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嘉義基督教醫院,以及即將在2009年暑假開班,由台灣約明教牧心理研究和安息日會台安醫院合辦,的約明-台安臨床牧關教育中心。以前台南的新樓醫院和花蓮的門諾醫院也都曾經開辦過CPE,後來因為督導的短缺和其他因素而沒有繼續。
 
美國教牧諮商師協會現況
    教牧諮商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模式,他使用靈性(屬靈)資源和心理學的瞭解來達成個人和家庭的醫治和成長。
    美國教牧諮商師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astoral Counselors, AAPC)目前全球大約有3000多位會員和100個教牧諮商中心。它創立於1963年,負責認證教牧諮商師、教牧諮商中心、和訓練課程。它尊重不同的靈性和宗教傳統,諮商師不會將自己的信仰強加在案主的身上。
    教牧諮商師的會員需要達到特定的學業要求和臨床的經驗,並有專業宣教的能力。協會提供持續教育的機會、鼓勵會員之間的互相支持、促進成長和創新的教牧諮商事工,以及提供特殊的教牧諮商在職訓練和督導。
    教牧諮商提供各種方式的服務,包括各種的心理異常;成人、青少年、小孩、家庭和伴侶;物質濫用(成癮)治療;退修會和靈性的操練、臨床訓練;醫院和學校事工;和社區教育。
    在人生的歷程中,個人、伴侶或家庭多少會遇到情緒和靈性上的困境,如失去所愛的人、親子的衝突、失業或是老人的照護等的生命危機。雖然有的人會尋求精神科醫生、心理師、或社工師的幫助,但是仍然有許多人會選擇在靈性的情境下討論他們的問題。
    根據Greenberg Quinlan Research的研究,有69%的人認為靈性的信仰、宗教價值觀和心理健康有密切的關係,他們希望健康專業人員能夠整合靈性價值在他們的治療歷程中。
    教牧諮商師遵守嚴格的訓練標準,包括教育和臨床的訓練,以及專業的認證。教牧諮商師的資格要求如下:
1.    大學的學士學位
2.    三年的專業神學教育
3.    特殊的碩士或博士之心理健康領域
除了學業課程的要求之外,很大部份的時間會花在臨床訓練。畢業後的臨床訓練要求1375小時,250小時的直接認證督導,包括危機和長期的諮商。
    除了教育和臨床訓練之外,認證是確定諮商品質的關鍵。申請者需要通過嚴格的評估,確定所認證的諮商師是合乎最高的標準。
 
台灣教牧諮商的現況和將來的展望
台灣教牧諮商的緣起是在1970年代初期,由美國宣教師Dr. Ted Cole在長老會設立的台南神學院開始教導有關教牧諮商的科目,後來因為Dr. Cole回美國而中斷。到了1990年戴俊男博士(AAPC會員和AAMFT臨床會員與認證督導)返國在台南神學院授課,開始了東南亞神學研究院主修教牧諮商的神學碩士(M.Th. in Pastoral Counseling),和台南神學院的教牧學博士班,訓練了一批教牧諮商界的菁英。
於1999年戴俊男教授應聘為衛理神學研究院院長,先後設立了教牧諮商碩士、神學碩士(主修教牧諮商)、教牧學博士(主修教牧諮商)和神學博士(主修教牧神學和諮商心理學,原先是哲學博士),同時也提供雙學位(含教牧諮商)的碩士課程,這應該是台灣教牧諮商專業的起始點。由於衛理神學研究院嚴格的要求和建立的專業形象,加上教會和社會的需求,點燃了教牧諮商的熱潮。其他的神學院也紛紛的開設教牧諮商(輔導)的科系和課程。在這種情況下,在一些人的努力下於2005年成立了【台灣教牧協談學會】。戴俊男牧師於2007年自衛理神學研究院退休後,其教牧諮商的專業訓練也因而有了改變。戴牧師退休後在諸多期許下於2007年九月設立了【台灣約明教牧心理研究院】,將台灣教牧諮商的大本營帶進了新的學院,該學院除了教牧諮商外又增加婚姻與家族治療學系,目前有100多位學生分別修讀碩士和博士課程。
台灣教牧協談學會願努力促進教牧諮商的專業和臨床實務,以及訓練當前和下一代的教牧專業人員。台灣教牧協談學會將通過所有會員的努力達到下列的事項:
1. 提供教牧諮商、心理輔導、諮詢、教育、和認證來擴張信仰團體的事工。
2. 招募新會員以及保持所有會員的活力。
3. 促進合乎倫理、有臨床能力、神學根基和對不同信仰和靈性高敏感度的教牧諮商。
4. 提供專業塑造、認證那些尋求整合靈性諮商、神學和信仰傳統的人進入專業的服事。
5. 應用管理、訓練、教育、專業實務和同儕關係導引台灣教牧協談學會成為合乎文化和多元的學會。
今年是學會成立二週年,雖然我們剛剛起步不久,已經確立了【教牧協談師】認證標準,開始頒發教牧協談師證照。然而一切還需要每一位會員很多的努力,請大家多多為我們的學會禱告,也努力邀請朋友接受教牧諮商的專業訓練並加入這個學會,讓我們的學會每年不斷的成長,期待我們以後會有專職的人員來推展學會的事工。(2008/12)